请给员工心理安全感
作者:编辑部
2023-04-13
摘要:“安静藏私”正取代“安静离职”,成为最需要被关注的职场问题。

在组织里,看到问题或想到好点子的时候,你敢主动发声吗?

2022年,美国市场研究咨询公司Researchscape调查近1700名美国员工后发现,近六成不愿主动分享对工作有帮助的知识。这样的现象在Z世代中尤其明显,近八成年轻员工选择藏私。

“安静藏私”正取代“安静离职”,成为最需要被关注的职场问题。而这,正是管理大师艾德蒙森(Amy Edmondson)经典著作《心理安全感的力量》,探讨的议题。

因为当六成员工选择保持沉默、不愿贡献新点子,在知识经济时代,这意味着创新速度将趋缓,甚至停滞。

1990年代,艾德蒙森开启了心理安全感研究的先河,吸引无数领导力与组织管理学者、甚至心理学家投入相关研究,近年研究案量逐年攀升,成为管理领域显学。

艾德蒙森连续十年名列 “全球50大管理思想家”(Thinkers 50),且名次节节攀升,2021年拿下第一。

艾德蒙森怎么会想研究心理安全感?

互信高的团队,为何失误多?

艾德蒙森回忆到,当时,她受邀研究两家医院的医疗缺失发生率。结果意外发现,彼此互信且工作满意度较高的团队,呈报出来的失误竟明显较多,与预期完全相反,诡异现象让她百思不得其解。

她进一步与多个团队访谈,结果发现,并不是合作较好的团队,犯错比较多。而是因为这样的团队,成员更愿意公开地讨论错误。但关键是,呈报失误后,好团队会试着找出避免重蹈覆辙的方法。

这个发现,让艾德蒙森一头栽进“心理安全感”的研究范畴。因为她想了解,员工愿意主动发声及讨论错误的原因。

什么是心理安全感?她定义为“组织成员相信自己不会因发表了某个想法、疑问、关切,乃至犯错,而受到惩罚、侮辱或报复。”

艾德蒙森直言,心理安全感并非完美字眼,很常被人误会她在提倡员工心理健康。

她是商学院教授,侧重的是企业能转变为学习型组织,员工能有成长思维,愿意持续学习、表达意见与试错。

“追求心理安全感,并不是为了让员工过得放松安逸,而是鼓励员工走出舒适圈,直接表达意见,”她解释。

艾德蒙森的理论,后续也被学者与企业验证。譬如Google于2012年起,展开为期四年的“亚里斯多德计划”,在访谈超过两百组团队后发现,成员的教育程度、背景、爱好与个性,皆非左右团队绩效的决定性因素。高绩效成功团队的共通性是,成员拥有足够的心理安全感。

恐惧高压领导,只适用旧世界

不过,过去有许多成功企业,领导人习惯以惩罚为手段,员工只要听令默默做事。权威式的领导为何不再吃香?

艾德蒙森直言,过去员工执行的多是例行性工作,在这样的状况下,领导者设下目标并惩罚没有达标的员工,的确能激发员工拿出好的工作表现。

但到了知识经济主宰的时代,重视的多是员工是否有创意和问题解决能力,以及能否在团队中灵活地运用自身所长与他人合作。此时,若继续以恐惧作为驱动员工的动力,很可能会造成负面效果。

“我们正处在一个更易变、不确定、复杂且模糊的世界里,需要靠成员不私藏地分享知识,团队才能迅速掌握市场真实状况与趋势,”她强调。

譬如,2015年大众汽车爆发的“柴油门”丑闻,发现工程师达标的方法竟是窜改软件数据,以通过严格的排放测试。

工程师选择这么做,是因为一方面无法达成不合理的目标,一方面又不敢惹怒平时让人心生畏惧的CEO文德恩(Martin Win-terkorn)。该丑闻被揭发后,大众股价重挫四成,文德恩也因此引咎下台。

坦承自己不懂,激荡出好想法

当被问到,她如何评价苹果创办人乔布斯与特斯拉CEO马斯克,这两位创造大创新企业,却让员工生畏的领导者,为何能获得巨大成功?

艾德蒙森不否认,这两位创业家很成功,但“除非你像乔布斯一样是超级天才,否则我不建议你这样做,”她认为,“如果他们愿意更常聆听员工想法,从善如流,搞不好能获得更好的绩效。”

究竟该如何打造一个“无所畏惧的组织”?艾德蒙森指出三条路径:

一、重新定义工作,区分失败类型

首先,就是带员工“正确”认识工作的复杂程度。

艾德蒙森认为,当问题或意外发生时,员工很容易苛责自己,这样的倾向,容易让组织成员更不敢开口主动指出错误。

因此,如果组织系统复杂,领导者应公开说明这本就是一个容易出错的复杂系统。

在讨论错误时,可以试着抽换用词,以“研究”取代“调查”,以“意外”或“失灵”取代“错误”,让员工明了出问题时,并不全是自己的问题。

但她也强调,领导者仍需区分并说明不同失败类型,有些失败是可以避免的,员工若再犯就应做出适当惩处;若有些失败是源于员工勇于创新,则要积极给予鼓励。

艾德蒙森将勇于创新的失败,称为“智慧型失败”,极端一点,甚至可以学Google X实验室开“失败派对”,以庆祝组织即时喊停,省下后续资源。

二、保持谦卑,当个“有所不知者”

要建立心理安全感的组织,领导者自身也要有所转变,放下架子,勇敢当个“有所不知者”。

她解释,环境瞬息万变,每天都有新知识与资讯出现,领导者自然不可能全知全能。

若能保持谦卑,大方向员工承认自己对某些事知之甚少,搭配主动询问,便能在无形间鼓舞员工主动提出建议。

她举例,知名时尚环保设计师费雪(Eileen Fisher)再三强调自己是个有所不知者,讨论时仅设定方向,不强加自身意志,主动邀请员工围坐成一圈分享想法,才能激荡出这么多好设计。

三、好好回应,别揪着旧错不放

领导者主动递出橄榄枝后,也应留意后续回应。

艾德蒙森表示,很多时候领导者在听到回应后,会不自觉地板起脸孔,或为了展现自己的权威,习惯性地提出质疑。

她建议,领导者在收到员工回应时,应更常鼓励与感谢员工发声,随时间推移,自然会吸引更多员工表示意见。

若员工是回报自身犯的错误,领导者要清楚地让员工了解,检讨错误是对事不对人,讨论是为了让未来变得更好,一起寻思解决方式,而非反覆检讨已经过去的事情。

有安全感,不等于随便自在

艾德蒙森最常收到的疑问是:当组织鼓励同仁畅所欲言,会不会让员工提出无谓的建议,拖垮效率?

她强调,鼓励发声不代表要求人人都要表示意见。组织若能建立良好规则,帮助员工开口前先自问,所提想法对公司是否真的有帮助,便能维持良好讨论品质。“追求心理安全感,不代表要牺牲纪律,”她表示。

另一常见问题是,就算鼓励发声,领导者仍难以判断员工是否说实话。

她坦言,领导者的确无法知道员工真正的想法。他们能做的,是尽可能降低员工发声的门槛。

“实话会吸引更多实话,”她说,随时间累积,组织内能慢慢培养说实话的氛围。

看过众多组织尝试建立心理安全感氛围,艾德蒙森提醒,企业最常遇到的问题是太早放弃。

“我没有魔法棒,挥一挥就让员工愿意说真话,”她强调,所有的改变无法一步到位,需要靠领导者以身作则,慢慢扩大影响范围。


热门文章